资讯频道
当前位置:
中共宜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2016-07-21 17:44   评论(0)

wKhTlVeQOa-EYQouAAAAAFXjWSI958.jpg

大会现场。

近日,中共河池宜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来自该市各条战线的共产党员代表,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履行好职权,为建设幸福新宜州建言献策。

河池市政协党组书记、副市长黎丽,河池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公安局长罗棋权,河池学院党委书记韦春北莅临大会指导。

周飞、梁宁、黄爱琴、韦茂明、龙校、吉富美、班华任、蒙润武、张丹妮、李文涛、吴兴慧、覃泽勤、高鑫、易新辉、方镇强等宜州市领导在主席台就座。

大会应到代表311人,实到代表303人,符合党章规定开会人数。

宜州市委书记周飞代表中共宜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五年来,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沉重压力,面对多重困难和挑战,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宜州市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建设桂西北新型中等城市目标定位,围绕“建设循环经济强市,打造宜居旅游名城”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五大工程”,实现了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宜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77.04亿元增至2015年的110.67亿元;人均GDP由13171元增至19229元,财政收入由6.01亿元增至6.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5.28亿元增至44.83亿元。桑蚕茧丝绸、生物质化工、甘蔗综合利用三大循环经济初具规模。白厂丝产量、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保持全区县域第一;亿元企业由8家增至14家;园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2.25倍和1.8倍,荣获“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称号。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连续10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双高”糖料蔗基地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产品注册商标数居河池首位;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7家。第三产业占比达42.7%,跃居三次产业首位;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完成怀远古镇、会仙山景区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获得“中国长寿之乡”等荣誉称号,列为广西重点打造的20个特色旅游名县之一;金融支持经济力度持续增强,全市存贷总量年均保持12%以上高速增长。商贸物流繁荣发展,房地产、信息、保险等服务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连续五年超额完成河池市下达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被评为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

五年来,河池宜州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全市城镇化率达36.13%,比2010年提高了6.46个百分点。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市民文化公园、浙大西迁广场、村民自治展示中心、博物馆、体育馆等市政基础设施先后建成,完成刘三姐大道、城中东路风貌改造,新建龙溪大道、迎宾大道、江滨路、九龙路、南山路等城区道路,完成城区主要街道人行道改造升级,新增城区路网11.62公里,新老城区通行更加顺畅。新建污水处理厂3座,城区污水收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5%和95%。持续实施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宜州更加生态宜居。

五年来,该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75%和10.59%;贫困人口由11万人减至5.7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8%减至9%,被评为全区“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96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3.5%以内,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新农合参合率达99.17%。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35%增至55.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由78.6%增至90.6%;职业教育中心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高考本科上线率由2011年的41%提高到2015年的57%。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以上;石漠化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绿满八桂等生态工程稳步推进,扎实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8%,获广西县级市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考评第1名,列为广西三个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城市之一。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共获评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先进单位3个,自治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42个,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科普示范市”“广西书法之乡”“广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五年来,全市境内管养公路总里程新增329公里,达到1417公里;新建成宜河、河都高速公路宜州段,高速公路总里程比“十一五”增长了150.5%;新建二级公路3条;通水泥路村委会新增89个,村委会道路通畅率达96%。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完成水利投资6.12亿元,比“十一五”增加86.59%;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419处,解决24.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较“十一五”增长103.4%;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节水改造工程,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2.0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5万亩;实施除险加固病险水库42座;建成4G基站150个,实现城区和乡镇4G网络全覆盖,无线宽带网络速率由2G提升至4G,有线宽带网络速率由1M提升至20M。城乡供电设施逐步完善,配电网建设投资突破5亿元。医疗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住院大楼、宜州市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宜州市中医院城南门诊和住院综合楼、宜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综合楼和住院楼、宜州市120急救中心及180个村卫生室等医疗基础设施项目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住房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569套,解决5000多户群众住房难问题。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6371户,解决近6万农村群众住房难问题。

五年来,宜州市委始终加强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人大、政协积极围绕中心履行职责,工作卓有成效。党管武装、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科协、文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老干部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荣获“实施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自治区级示范市”称号。法治宜州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全社会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深化村务公开,规范村级管理,推进民主选举,基层民主权利得到保障。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党领民办·群众自治”基层治理模式得到自治区领导关注并在全区推广。

五年来,宜州市委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召开党员干部培训班586期,培训人数达6.2万人次,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提振精气神、锤炼好作风、展现新作为;坚持抓好基层党组织提标扩面工程,整顿21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优化设置1126个屯级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屏南乡合寨村党总支部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安马乡木寨村党总支部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基本完成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两新”党组织覆盖率居河池前列。从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五年来,共受理信访举报件1501件,立案342件,给予党政纪处分319人,挽回经济损失3337.48万元。

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推动宜州经济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始终把推动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更多发展优势,才能解决好宜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只有立足市情、认识市情、把握市情,才能客观看待自身的优势,辩证对待存在的劣势,化挑战为机遇、转劣势为优势,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发展新路;只有正视现实,以百倍于人的努力,才能推动宜州加快发展;只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精准脱贫,不断加大民生投入,集中力量办实事办好事,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才能顺应人民生活新期待,让宜州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让全市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只有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前进动力,大力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障碍,推动简政放权、优化发展环境,才能不断释放改革活力;只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国内区域合作,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为宜州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只有牢牢把握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为宜州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才能让全市人民安居乐业。

报告提出了建设幸福新宜州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报告指出,建设幸福新宜州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围绕自治区“两个建成”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为根本,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旅游提质发展攻坚战、全面精准脱贫攻坚战,建成刘三姐文化旅游名城、中国丝绸新都、生态宜居家园,着力打造活力宜州、宜居宜州、文化宜州、和谐宜州、生态宜州,努力建设幸福新宜州。

建设幸福新宜州的奋斗目标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和谐明显进步,党的建设明显加强。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9%,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市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报告提出了建设幸福新宜州的重要保障。报告指出,实施“三大攻坚战”,不仅可以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更可以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增强全市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要坚持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着力构筑布局合理、优势突出、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要突出特色,大力推动机械制造、木材加工以及酒水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做大做强桑蚕茧丝绸、甘蔗综合利用和生物质化工三大循环经济产业。壮大发展桑蚕茧丝绸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打造“中国丝绸新都”。要围绕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目标,立足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特色旅游发展之路,着力打造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独具地域特色的刘三姐文化旅游名城。要围绕“一城三区一带”旅游发展布局,创新发展方式,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联动发展。要以创建下枧河流域旅游示范带为载体,唱响“三姐故里·歌海宜州”旅游品牌,打造国内知名国外有影响力的刘三姐文化旅游名城。

报告指出,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号民生工程”,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确保2018年实现全市所有贫困村出列、所有贫困户脱贫、所有贫困人口销号。要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脱贫产业;要突破设施滞后瓶颈,积极探索“整乡推进”“整村推进”扶贫新模式;要突破观念落后瓶颈,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自我发展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坚决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要围绕重点实施精准扶贫;要精准施策实现全面脱贫。加快实施产业发展、转移就业、移民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智、医疗救助、社保兜底等“七个一批”脱贫举措。积极培育脱贫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加快移民安置区建设,确保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积极争取上级生态补偿政策和资金,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加强贫困农民技能和就业培训,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报告指出,要着力打造活力、宜居、文化、和谐、生态“五个宜州”,首先要推进改革开放,通过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提高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引领,着力打造发展动能充分释放、创新创业全面推进的活力宜州;要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宜居宜州。按照“一心两轴”空间布局,立足城区、集镇、村庄三个层次,依托文化内涵、历史底蕴和景观风貌,构筑以城区为中心、集镇为纽带、村庄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强化基础支撑,打造设施完善、舒适整洁、特色彰显的宜居宜州;要培育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宜州。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刘三姐文化品牌影响力,打造文化宜州;要改善社会民生,打造和谐宜州。要始终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好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让广大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努力打造市民自豪、人人向往的和谐宜州;要加强环境治理,打造生态宜州。要加强大气、水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红线建设,统筹推进山林田湖保护与综合治理,维系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大力实施“绿满八桂”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保护好生态公益林,加强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持续扩大森林覆盖率,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屏障。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切实为生态环境建设留足空间,努力打造生态宜州。

报告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夯实幸福新宜州的政治保证。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领导发展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带领全市人民向实现幸福新宜州目标奋勇前进。

河池宜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梁宁主持大会;宜州市委副书记、河池·东莞工业加工区二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龙校致开幕词;宜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文涛代表中共宜州市第十三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不是代表的宜州市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不是代表的宜州市十三届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和市纪委委员,部分离退休老干部代表,不是代表的宜州市市直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或单位负责人以及中央、自治区、河池市驻宜单位的党员领导列席本次大会。

(韦克文 韦炳华 李茁源)


0 条评论

评论